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《李可染作品选》特种邮票。李可染(1907—1989),中国著名国画大师。1907年3月26日出生在徐州一个平民家庭。13岁时拜当地画家钱食芝为师,16岁入上海美专学习,毕业后任教于徐州私立艺专。曾师从黄宾虹、齐白石,得前者“墨块”、“墨线”,后者“积墨”、“渍墨”、“破墨”之诀,丰富了传统技法的表现力。2007年3月26日,适逢李可染诞辰100周年,国家邮政局发行《李可染作品选》特种邮票一套6枚,分别为李可染不同时期的作品。
6-1 松下观瀑图 799×470毫米,作于1943年。
此图为李可染三十余岁时在蜀中所作,是其临习传统画学历程的见证。早年他醉心石涛,从此画可以看到石涛画风遗韵。此图以淡而尖细之笔画松、岩、瀑布和人物,运笔迅速,间或用长托笔和挑笔。画面右上方的山涧、溪水作了三个大回环,然后沿着崖壁写出就如“遥看瀑布挂前川”,突出一个“挂”字。画的右下部,在树木遮掩下可见瀑布溅起的雾气和水击潭石。近坡一老者坐于岩石上观瀑。对面两山之间瀑流飞泻,石上几株秀松挺立,以细笔写松针,颇得石涛之法。李可染这幅画体现了传统画论的精髓。画家后来接受了齐白石老师建议,不再用这种“草书笔法”作画了,而是日渐沉厚丰实。他中晚期所画的溪水,瀑布迥异于古人。
6-2 万山红遍 1350×890毫米,作于1964年。
李可染作画常常是一个意境、构图反复地画,画出多少幅,然后比较,直到满意为止。“万山红遍”也是如此,1962年他就画过两张,1964年至少画了四张。此作取毛主席“万山红遍、层林尽染”词意,红色的主调和恢宏气势极合词的意境。为了表现“层林尽染”的“红遍”意境。此画受传统山水画的影响,构图丰满,山体和树叶以朱砂层层积染;白墙、几线飞瀑与山下的流泉成为画面的亮色,有“提神”之效。近景的树林按大小层层推进,中景是雄强的主峰,远处的重重山峰构成了一种深远感。红为主调,强调“遍”、“满”,风格浓艳、静穆。浓烈的色彩、严谨的构图,充分体现着艺术家炽热深沉的情怀,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。这是李可染山水画艺术中的灿烂篇章。
6-3 观画图 692×443毫米,作于1958年。
这是一幅近似戏曲场面的画,是李可染人物画的代表作。除人物外,画上再无它物。三个观画者有着不同的年龄、身份和神态。这幅不着一笔的画中之画,妙处在于给人民提供了想象的余地,不同的观者可以自由去填充它,同时又不分散观者对画中人物神态的关注。这样的处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“无为”与“有为”的辩证关系,造成一种虚中见实的审美效应。李可染深知写形与传神的辩证关系。画中人所观赏的画面的虚拟性,恰好表现了有所不为才更有所为的辩证关系。
6-4 放鹤亭 576×345毫米,作于1945年。
放鹤亭为李可染家乡----徐州的名胜古迹,这是一幅表达画家性情的作品。画的中心是亭子,四周是浓淡不同的墨色山体,点景人物栩栩如生,以大泼墨画山,山亭用焦墨勾画,浑厚凝重,似金石派画家的笔路。李可染山水画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趋于成熟的,但这幅40年代的画已有了后来的风格,画幅大面积是传统的空白式,一些局部处理已具有了黑、重、狠、辣的特点。
6-5 浅塘渡牛图 685×458毫米,作于1982年。
图中绘两牛浮于塘中,一牧童坐于牛背,回首观疏柳发新叶的景象。疏柳垂枝不多,稍加淡墨点画,取其意到;牧童线条用金石笔法顿挫写出,简而气足;水牛用墨焦而见润,湿而见笔。全画构图精妙,物象简练,意境爽洁,用墨恣肆纵横,充满田园情趣。这幅作品,不以墨胜,不以色胜,而是墨、色兼收,情趣并发。李可染的艺术充满了哲理,所以他的作品“情生境内,神游象外,端在心物两得,墨彩两忘,浑然一体,不带色全而象周”。
6-6 春雨江南图 685×458毫米,作于1984年。
李可染常抓住同一题材反复多遍地画,以追求新的意境和形式感。杏花、春雨、江南,是李可染常画的题材。面貌大致分两种:一为浓重,一为虚淡。此图属于浓重一路,较之1961年的《杏花春雨江南》景物大为减少,风格差别很大。构图左虚右实,右边浓重的山体,与左侧迷离的江水和小船构成秤的平衡,奇中见正。泼墨画山,溶溶晕晕,浓重神秘。在山下黑瓦白墙的村舍和浓密林木的掩映下,几片盛开的杏花鲜艳夺目。山水都笼罩于湿润的烟雨中,传达出江南山水的灵秀之美。
以上内容为邮币卡方面知识介绍,对参与邮币卡投资不构成引导,如有不准确之处,欢迎来电指正。
本中心特别提醒交易会员理性投资,控制风险。